|
《战争地理学》 |
[美] 奥利沙文 |
“完全有理由可以说波斯湾附近的欧亚大陆和非洲的交汇处是历史赖以转动的真正的和持久的地理枢轴。” |
此书成于1983年,主要探讨战争准备和战争进行中的地理问题,从地形对局部战术的作用开始,逐渐拓展到人文地理在战略中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战略范畴内的海战、空战和核战问题。 |
该书内容系统、翔实,引用战例广泛,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中文译本中大量保留了英文句式,阅读过程会略感不畅。 |
作者简介缺,遗憾。 |
——江左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 |
[英] 杰克·雷恩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空前的全球性大战斗,卷入这场战争的有六大洲的二十八个国家。差不多动员了六千五百万人。……大战使若干古老的君主政体消失,即使在战胜国中间,也根本改变了权力分配的关系。” |
本书即是对这一场大战简略而全面的描述,全书文笔流畅,脉络清晰,其中不乏作者本人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精彩评论。 |
——Ronin21 |
|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
[美] T·N·杜普伊 |
“尽管我们无法预言未来战争何时发生,怎样进行,它将怎样发展,每次战争结果如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会给它带来什么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基本作战原则”将完全适用于未来的战争。” |
作者T·N·杜普伊,其在战史和战争理论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是现代军事学界不可忽略的人物。此书为其学术代表作之一,既浓缩了作者以数十年研究生涯而得出的理论精华,也是一部出色的武器和战术发展简史。 |
——Ronin21 |
|
《诺曼底战役中的法莱斯缺口》 |
[加拿大] 罗麦 |
本文简写自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社出版的《诺曼第战役巴顿缺口之谜》,作者是加拿大的罗麦(Richard Rohmer)少将,译者是郭功儁。 |
罗麦少将于二战期间在加拿大皇家空军第430中队服役,因在欧洲战场执行了135次作战侦察任务而获得杰出飞行十字勋章(DFC),1981年以少将军衔在加拿大后备部队总监的职务上退役。 |
本书以第430中队原始的《阵中日记》,最初侦察的照相及许多军事将领有关本战役的电讯、回忆录、以及亲身见闻,进行了详尽分析,交代出“巴顿缺口之谜”的来龙去脉,可以说是一本出色的第一手作品。不过由于本书厚达236页,而且其中很多内容用来回忆当年个人的作战经历,要全部扫描出来有点犯不着。所以最后决定采取简写的方式,尽量使用原文并按原作的章节安排来概述要点。 |
——阿修比 |
|
《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 |
[英]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 |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拿破仑的企望太高了,以致弄得身心交瘁。如果说他的部下对他效命不力,那么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自己。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面对别人又过于轻视。在他流星般的生涯中,其军事天才灿烂夺目,无与伦比,其传奇的灵光至今仍熠熠生辉。” |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爵士将军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史学者,他的《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主要从战略角度,以颇富洞察力的眼光观察拿破仑的军事行动,是浩如烟海的研究拿破仑的著作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
——投笔从戎 |
|
《战争指导》 |
[英] 富勒 |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 1878-1966)英国将军、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奇切斯特;1899年开始服役,参加过英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英国远征军赴法国参战。1916年任坦克军参谋长;1917年在康布雷之战中使用坦克获得成功;1918年在拟制《1919年计划》时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1922年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军事助理;1929年任旅长;1930年晋升为陆军少将;1933年退役。此后任伦敦《每日邮报》记者,并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和军事理论著述。 |
富勒一生出版有三十多部军事著作,其中不少被英国陆军军事学院列为经典著作或选作教科书;很多著作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战争指导》是富勒晚年的一部重要军事理论著作。 |
——阿修比 |
|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
[英] 迈克尔·霍华德 |
这里讲的是欧洲战争的历史,也说明历史可以解释战争,战争更可以解释历史。 |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断过。穿盔甲的骑士之战在当时是一种贵族生活方式,骑士对神职人员的模仿使之具有神秘性;待有了王权的诸侯之后,独立的最高权威们有了雇佣军,便有了雇佣军之战;欧洲的宗教之争导致财富之争,这使欧陆人士要冒险向海外扩张,抵达目的地后便要以武力征服之,一时间,战争、探险、贸易几成互换的字眼,这便有了商业战争。专业化和爱国性使欧陆有了专业军人的战争,专业军人从衣着、生活习惯到职能和权利都与他人不同。在此之后欧洲出现的革命战争、国家间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展示了巨大的民族能量。这不是瞬间的能量释放,而是根本的转变,尤其是政治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战争时期的武器也不断进化,参加的人数相对少了,战争的影响却大了。 |
——阿修比 |
|
《统帅决胜之道》 |
[美] 贝文·亚历山大 |
“纵观历史,高明的将帅们都做了其敌人最没有料到的事情。他们没有发动直接的、预料之中的袭击——而是使往往由循规蹈矩的人们所指挥的、占据优势的军队中计、被包围、被智取和被战胜。” |
本书搜集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将帅们的战例,其中包括汉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仑、“石壁”杰克逊、谢尔曼、隆美尔等等;他们在历史上各自的时期,显示了对决胜所至关重要的战略和战术天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优点对本书组织者来说并非天生具有,因为情况往往是正统的、思维方式狭隘的军人超越其考虑比较周全的、诡计多端的同行而获得提升。而当后者获得控制权时,结果可能是惊人的。 |
贝文·亚历山大分析了把一位真正高明的将帅与平庸者相区别的心态:出其不意、高瞻远瞩、领导人的魅力和心理战能力。中国著名战略家孙子于公元前200年写道:“兵者,诡道也”;《统帅决胜之道》一书向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领导人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以及它为什么在今天仍旧是真理。 |
——阿修比 |
|
《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 |
[英] 威廉·西摩 |
“战争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强大杠杆,一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兴衰存亡往往就取决于一次战争的胜负。战争通常是由多次战役组成的,战争的胜负往往是由一两次对战争的趋势或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战役的结果所决定的。” |
“一般来说,导致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当我们脱离一般的抽象理论,将考察的目光集中在每一具体的战例上时,我们便会突出地感到某一种或几种因素对该战役的胜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威廉·西摩的著作《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汇集了历史上重要的20次决定性战役,它们或者导致一个国家的诞生或崩溃,或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或结束,或者决定了一次战争的转折或终结。作者详细剖析了这些战役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如何对战斗结果产生了影响,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战例中看到一场战役的胜负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一段历史的。 |
——投笔从戎 |
|
《赎罪日战争》 |
[以色列] 恰伊姆·赫佐格 |
“以色列人在赎罪日战争中的基本错误,竟然来源于他们在六天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这点看来似乎是够荒谬的。” |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为赎罪日战争,阿拉伯称为斋月战争,是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双方向世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在狭小的战场上又一次激烈拼杀,13天后联合国要求停火,以色列武装部队赢得了他们历史上最惊人的胜利。 |
这场战争也为军事家们提供了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战例,其中有些战斗是体现基本军事原则的经典战例,有些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型战斗模式。 |
这场战争被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报道,有关的资料数不胜数,但大多出于政治原因并不可靠。以色列前总统恰伊姆·赫佐格曾任军事情报局长,他所著的《赎罪日战争》描述了这次战争的全貌:成功、疏忽以及失算;资料详实,文笔流畅,是研究这场战争的权威著作。 |
——投笔从戎 |
|
《战场武器系统与技术》 |
[英] 杰弗里·李 |
“本丛书是为有志于增长军用武器装备知识的读者撰写的,同时也非常适合于职业军人、从事军用武器研制生产人员以及所有对现代作战艺术感兴趣的人们阅读。” |
英国什里弗纳姆皇家军事技术学院所编写的《战场武器系统与技术》丛书主要阐述地面武器及近地支援武器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设计上的考虑,全书共4卷12册2800余页,二百万字。 |
这套丛书的作者全是英国什里弗纳姆皇家军事科技学院的人员,他们每个人都是杰出的学者或著名的军事专家,不仅是各学科的权威,而且还熟谙军事专业人员所需掌握的知识。很难设想,还有哪个单位的人员能比他们更适合于撰写这种将军事技术应用于战场的专著。 |
——投笔从戎 |
|
《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
[美] T·N·杜普伊 |
“首先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的也是罗马人……他们之懂得重视战略还是在汉尼拔手下体验了失败的痛苦以后才真正学会的。衡量合格军事领导的基本标准,汉尼拔项项都符合;特别在其中的一项上——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刚毅坚定……这个人实际上单枪匹马地向古代最强盛、其政治、军事基础最坚实的社会提出了挑战,并且几乎将它摧毁……” |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史学者杜普伊的《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篇幅不长,从有限的史料出发,对汉尼拔的生平、军事行动和他所经历的重大战役提供了可靠的描述,同时详尽分析了汉尼拔的战略思想、战术指挥以及统帅才能。 |
——投笔从戎 |
|
《阿尔明·冯·隆将军的二战评论》 |
[美] 赫尔曼·沃克 |
“这个当时被欢呼为一项妙举的条约,在没开一枪之前就使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可是对于如此明显的事实,人们没给以足够的注意。与布尔什维克结盟(不管是暂时的还是策略性的)当然是对这个独裁者理想的背叛,是与德国的民族精神相矛盾的。假如证明真有战略上的好处,这么做或许还能容许。在政治上和战争中一样,重要的是取胜,但这个事件却相反。” |
这两本书实际上不存在,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在小说《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中杜撰了阿尔明·冯·隆这个人和他的这两部著作,用来反映德国方面对二战的一些看法。虽然是杜撰,但是本书作为一本军事方面的书籍而言,内容十分准确,观点也确实体现了一部分德国军事家的想法,很有参考价值。 |
——阿修比、投笔从戎 |
|